這五年感謝有你…

一台陪伴我渡過了五年的電子琴,
這台琴是我第一次用自己賺來的錢買過最貴的東西。
記得在買前很糾結,
而買回來後更糾結。

不想花錢學琴,
選擇了自學之路。
零樂理基礎的我,
看個譜看個半天都不懂。
每次都把它翻譯成CDEFGAB。

左右手總是合不起來,
總是想是不是没有天份,
是不是學得太遲。
但每次這樣想時,
心裏總會想”我就不信不行”,
結果就這樣有時廢寢忘休的彈,
有時一天彈兩次,
有時一星期彈兩三次,
就這樣渡過了五年。

記得開始練的第一首比較長的曲是<<天空之城>>,
足足練了我一年半才把它彈出味道,
其間想放棄N次。

第二首<<夢中的婚禮>>,練到和這琴要說再見,
我還未彈出理查德克莱德曼彈的那種能讓人陶醉當中的味道。

第三首<<Kiss the rain>>練了7個月…
其間又想放棄,
因為這首曲有N個八度,
那時我手指踫不到八度,
在又一次”我不信不行”的情況下令我撐了一個月手指,
終於在某一天練習時很奇蹟的發現竟然能彈八度。。。
把它背了下來也是一個難度,
這首也太長了吧,
雖然有重複的地方,
但每次重複都有點不同,
坑爹。。。

在上年十月份開始練<<The truth that you leave>>,
這首曲也是我用這琴練的最後一首,
這次用三個月時間就背好了,
但還只是僅僅會彈的地步,
現在還在琢磨當中的味道。

這琴陪伴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還教會我”堅持”兩字。
只要不放棄,
努力總會有成果的。
這五年感謝有你!

關於”美”的思索2

畫畫,其實就是在打造出新的感受,並且將我們的感受用線條、色彩呈現出來。畫與固定不變的認知無關,而是和每個人和不同時刻的感受有關。
抽象畫一直看不懂,看不出其中的意義,不知畫家在想表達些甚麼,而以下這本書給了我對抽像畫新的認知。「抽象畫的目的是單純的想讓觀眾看見畫面的本身色彩線條的美感,而讓人不去聯想畫中的物體和其意義。現代畫家盡力在做的事之一,就是想辦法剝除現實的空間和拘束,讓色彩和線條能解放獨立出來,因為,色彩和線條能構成獨立的節奏和韻律,以組織出許多新的空間和表達更多樣的感受,色彩和線條就可以類似於音符一樣,而無須借用現實物體的再現來說話。」

我們會陶醉於音樂中,是因為音樂能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産生愉悅的感覺,就像男人喜歡看美女,女人喜歡看帥哥一樣,看到聽到美好的東西就能讓我們愉快起來。我認為最美的,就是未知。畫和音樂一樣充滿了無限的未知,在畫完前你不會知道它最後的樣子,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而人生也一樣,哲學家狄德羅的小說裏《宿命論者的雅克和他的主人》中寫到「命運確實早已寫定,但是無人知道命運之書寫些甚麼,所以,一切處於未知,有待實踐嘗試。」在我看來,人生活著的意義也就是在這未知中,不斷的追求著美。

讀書筆記—是鬼扯還是邏輯

在圖書館看了兩星期,終於把這本書看完…
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有點兒道理但總感覺不對勁的話,
很多時都是被對方耍了語言邏輯的玩兒,
而這本書能教會你識破對方的語言陷阱.

以下是看書時做的筆記

人生充滿痛苦,痛苦必有原因,痛苦起於誤解。

現實是存在的。因為現實存在,我們必須以現實的角度處理現實事情。

因為簡單的管案不存在,所以簡單答案很可能是錯誤的。

當我們從特定觀察建構出通則時,概括於焉而生。

所有的概括知識,都以現實為基礎。

從特定到概括的過程稱為歸納。

找到例外,就能証明概括有誤。

在知識的運用上,所有和絕不都是過度概括。

演繹是從概括到特定。

例:牛會思考嗎?牛使用歸納邏輯後使用演繹邏輯。從每次碰觸柵欄就遭到電擊的特定觀察,導出「碰觸柵欄總是會痛。疼痛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不碰觸柵欄,就不會遭受電擊」的通則。

成對聯想是神經心理學的機制,也是思想的基礎。

聯想既是意識思想帶來的賜福也可能是禍害。兩個物體一旦被意識聯想在一起,則看到其中一個,就會想起另一個。它能幫助動物學習給何活。問題是物件的聯結不必然反映現實處境,因為兩個物件的聯結可能出於偶然,而非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心理聯想也許並不能反映現實世界的實際聯結。

人類語言反映人類思考的基本元素。

馬克吐溫曾說:「真正造成傷害的,不是的不知道的事,而是所有我知道的都不是真實。」

任何過度概括都是思考錯誤。

偏見是過度概括的一種。

三段論法(三元論)三段論法是一種論証或推論形式,在當中,先做成陳述,也就是前提,接著再從陳述導出結論。例:1.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是溫血。(大前提)2.鯨魚是哺乳類動物。(小前提)3.因此、鯨魚是溫血的。(結論)大前提、小前提加上結論就是三段論法。

定義很重要,而且通常很要。

定義的產生,往往是選擇的結果。

訴諸無知的論證—上帝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無法証明上帝是不在的。

當定義積非成是時,不僅語言受到欺騙,有時連你也會受到欺騙。

隱含的信息可以告之危險。

理所當然、明顯、如你所預期、說真的、不令人意外、大家都知道、基本上,有這些字詞的陳述都是可疑的。

順便一提、說句題外話、我差點忘了、既然話說到這裡、插一下話,這些字詞後面的陳述才是重點。

對方越是試著解釋,就表示他心口不一。

凡是說做不到的人,他們通常做得到。

留意那些用來修飾陳述的簡單字詞,它們可以顯露隱藏的核心義意。

在時間中接續的兩件事物,不一定有因果關係。

套套邏輯都是廢話,如嗎啡令人想睡,因為它有催眠的性質。催眠本來就有令人想睡的意思。尿液是黃色的,是因為當中含有素,而尿色素是黃色的。

循環證明是套套邏輯,因此不能證明甚麼。

巨大的數字不一定能走向真理,卻可能犯下大錯。

當現實並不如自己所想時,為了避免心靈發生衝突,便會開始找理由,這是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這種心靈機制稱為合理化。

日本公司要求由最低層的職員開始發表意見,最後才輪到主管。這樣可以避免主管在其它人還未發言之前,就以表態的方式左右團體。

詐騙的六部分為:勸誘、誘因、誘餌、調包、壓力、遲滯。

虛張聲勢的字詞通常表示迴避問題。如不可否認、再簡單不過、理所當然、小學生都知道、大家都知道等等。

凡是試圖誘導出答案的問題,都是在迴避問題。如你不同意嗎?這種說法不對嗎?你不覺得這很有可能發生嗎?你不認為這想法合理嗎?

提出缺乏的理由或無法接受的假定,是在迴避問題。

若證據直接且不帶感情地關聯於系爭立場且支持該立場之結論,則該證據具有相關性。

未直接關聯於結論,或未支持結論的證據,是不相關的證據。

留意偏離主題的健全論證或有效論證。它們不相關。

對於帶有偏見、不乎資格或匿名的權威,不用太認真,因為它們並不相關。

單純的斷言不相關。

團體迷思、求同本能、流行的說法、虛假的理由、情感的訴諸、廣泛接受的信念以及所謂的常識通常都不相關。

模糊定義、語言混淆歧義和積非成是的錯誤定義不相關。

對整體為真的事,對整體的部分不一定為真。

反事實的陳述以及有關未來的陳述不相關。

適當的證據不僅必須與結論相關,還必須具有充分的數量、種類與重要性來支持結論。

心理解釋不是正當理由。

若精確、完美不可能辦到,則所謂的精確、完美無意義。

大多數電視與所有聳動片段都是簡化的片面揀選。

超義務傾向於質疑說話者為甚麼必須提出遠逾需要證明、斷言與陳述。

何謂美?

<<何謂美?>>
周末就是一個人出走的最佳時間,
因為在行走時就會開始思考。
今天有兩個目的地,
一是塔石青年展藝館的<<琴。夢>>演奏會,
二是中央圖書館繼續看書。

在去的途中經過婆仔屋,
在那裏看到一班小朋友在表演樂器,
靜靜的在旁觀賞了十五分鐘,
繼續今天的行程,
也因此引起我的思考,
在想在這個年齡的小朋友能不能理解到他們演奏的音樂,
他們能理解音樂之美嗎?
還是他們只是在家長的期待下才表演呢?
想了一下没有答案。

接著去找塔石青年展藝館,
還以為在塔石體育館那裏,
不過走到過去才知道不是,
找不到在想今天Mission Fail,
便走過去旁邊的中央圖書館,
去到竟然閉館中!
才想起今天是公眾假期甚麼聖母原罪紀念日。

准備閃人時發現了原來青年展藝館在塔石廣場後面那橦黄色建築物裏…
走到裏面聽到鋼琴聲,
雖然旁邊有塊牌寫著暫停開放,
但忍不住好奇心上樓梯看看,
結果看到有些小朋友在這裏彈琴和幾個家長在坐著拍照,
然後坐下旁聽,
眼尖的我看到旁邊的宣傳單張,
原來七時正才開始,
好吧,還以為開始了原來人家只是在練習,
看他們的年齡只是在3到14歲左右,
排除一切想法細心聽他們的琴聲,
當某個六歲左右的女孩在開始彈琴時我就知技不如她了,
又開始想如果小時就開始學琴多好…

幾個小朋友都彈完後已經是三十分鐘後了.
閃人回家,
在途中又想起了之前的問題,
他們是否能理解他們所彈,
是自愿的還是在他們的家長期待下才練習,
家長們能否理解他們的子女所彈的音樂呢?
好吧,還是没答案,
想到了莊子和惠子的魚樂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又想了一下想到家長們是希望子女能成為有才藝、有音樂氣質的人,
將自己没有做到没有達成的願望托付在子女身上,
而子女是在回應父母的期待,
至於他們能不能理解音樂之美,
已經不用深究,
因為能够理解時他們將會繼續他們音樂之道,
而不能理解的將會在某個時刻放棄。

在等待交通燈的期間,
看到對面有個穿著婚紗的美麗MM,
和她對上幾眼後,
突然有種覺悟,
他們其實都是在追求美,
有些人在追求愛情之美,
有些人在追求外貌之美,
有些人在追求音樂之美,
有些人在追求藝術之美,
有些人在追求家庭幸福之美,
有些人在追求自我滿足之美,
有些人在追求達成夢想之美…
而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追求各種不同的美,
而今天的我只是在追求思考之美。
所以我對美的定義是:
能讓自我或他人愉悅的、滿足的,
並且能持續回味的一種心理狀態。

蔡崇力鋼琴演奏會

第一次去聽鋼琴演奏會,古典果然聽不懂,不過聽完有種很舒服的感覺。話說坐在第一排最右邊的我也太孤獨了,竟然周圍都沒人,完場演奏者的學生去送花,可能有個MM也發現孤獨中閃閃發光的我,結果給了一支花讓我一起上去獻花。。。

 

Camera 360
Camera 360

讀<<一個人的好天氣>>有感

這本小說講的只是個很僕實的故事,
一個剛讀完高中出來工作的青年的快餐戀愛和她離家寄宿在老年獨居的舅姥姥家的生活瑣事.
雖然没有我喜歡看的科幻小說、推理小說那些能刺激精神的驚喜,
但卻能讓我感到其中的真實,
而一直思考著主角在想的事…
我想這就是好小說吧,簡單真實的故事卻能引人深思.
不過這種沉思很快就被個漂亮的圖書館姐姐打破了:
“先生,圖書館不能拍照……”

拼圖…

歷時23小時12分…終於拼好.

14小時56分後…

8小時47分後…

用了6小時13分完成形狀和顏色分類,可以開始拼了.

自己的人生這樣下去好嗎?

用了半小時速看了這本書,講述一個沒有上過大學,完全靠自學而成為建築師的男人的故事。自中學畢業後沒有經濟條件上大學的他,並沒有放棄成為建築師的夢想,靠著打拳存的積蓄,踏上遍游世界的旅程。在旅途中藉以不斷觀摩各地的建築物而學習,最終憑著堅定的决心和意志實現了夢想。

其中有兩段比較深刻的 —-
所謂青春,指的不是二十嵗,三十嵗這種年齡上的時期。不管你是六十嵗也好七十嵗也好,只要活得有目標,你就是在揮灑青春。

人類走路的時候就會開始思考。
有時候「自己的人生這樣下去好嗎?」這種問題也會浮現在腦中

讀<<春雪>>有感

在個半月前把<<春雪>>這本書看完,
不過最近才閑下來寫下書評.

整本小說用十分優美的文字來描繪,
讓人感覺像看藝術品一樣,
在欣賞它的同時還要細細品味其中的涵意.
假如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這本小說,
我想只能用”美”字來形容.

從最初死亡的夢境到最後帶著希望的夢境,
從不懂得愛情到最後渴望擁有愛情,
不自覺的讓人渴望會有美好的結局.
然而這是一本愛情悲劇小說,
文字間總是弥漫著濃厚的哀傷感,
女主最後削髮為尼,
男主最後抑鬱而終.
不禁覺得作者對死亡有著出奇的執著,
也許對作者來說美的極致就是死亡…

而其中比較喜歡這段:
“因為神聖的東西全部是由夢和回憶相同的要素形成的,
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而與我們相隔的東西會奇蹟般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而且,
這三種東西共同的特點是:
無論哪一種都是用手觸摸不到的.
手觸摸得到的東西,
一旦離開它一步,
它就有可能變成神聖的東西,
變成奇蹟,
變成不可能有的美的東西.
一切事物都具有其神聖性,
可是我們的手指觸摸了它,
它就變成了污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