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看了兩星期,終於把這本書看完…
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有點兒道理但總感覺不對勁的話,
很多時都是被對方耍了語言邏輯的玩兒,
而這本書能教會你識破對方的語言陷阱.
以下是看書時做的筆記
人生充滿痛苦,痛苦必有原因,痛苦起於誤解。
現實是存在的。因為現實存在,我們必須以現實的角度處理現實事情。
因為簡單的管案不存在,所以簡單答案很可能是錯誤的。
當我們從特定觀察建構出通則時,概括於焉而生。
所有的概括知識,都以現實為基礎。
從特定到概括的過程稱為歸納。
找到例外,就能証明概括有誤。
在知識的運用上,所有和絕不都是過度概括。
演繹是從概括到特定。
例:牛會思考嗎?牛使用歸納邏輯後使用演繹邏輯。從每次碰觸柵欄就遭到電擊的特定觀察,導出「碰觸柵欄總是會痛。疼痛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不碰觸柵欄,就不會遭受電擊」的通則。
成對聯想是神經心理學的機制,也是思想的基礎。
聯想既是意識思想帶來的賜福也可能是禍害。兩個物體一旦被意識聯想在一起,則看到其中一個,就會想起另一個。它能幫助動物學習給何活。問題是物件的聯結不必然反映現實處境,因為兩個物件的聯結可能出於偶然,而非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心理聯想也許並不能反映現實世界的實際聯結。
人類語言反映人類思考的基本元素。
馬克吐溫曾說:「真正造成傷害的,不是的不知道的事,而是所有我知道的都不是真實。」
任何過度概括都是思考錯誤。
偏見是過度概括的一種。
三段論法(三元論)三段論法是一種論証或推論形式,在當中,先做成陳述,也就是前提,接著再從陳述導出結論。例:1.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是溫血。(大前提)2.鯨魚是哺乳類動物。(小前提)3.因此、鯨魚是溫血的。(結論)大前提、小前提加上結論就是三段論法。
定義很重要,而且通常很要。
定義的產生,往往是選擇的結果。
訴諸無知的論證—上帝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無法証明上帝是不在的。
當定義積非成是時,不僅語言受到欺騙,有時連你也會受到欺騙。
隱含的信息可以告之危險。
理所當然、明顯、如你所預期、說真的、不令人意外、大家都知道、基本上,有這些字詞的陳述都是可疑的。
順便一提、說句題外話、我差點忘了、既然話說到這裡、插一下話,這些字詞後面的陳述才是重點。
對方越是試著解釋,就表示他心口不一。
凡是說做不到的人,他們通常做得到。
留意那些用來修飾陳述的簡單字詞,它們可以顯露隱藏的核心義意。
在時間中接續的兩件事物,不一定有因果關係。
套套邏輯都是廢話,如嗎啡令人想睡,因為它有催眠的性質。催眠本來就有令人想睡的意思。尿液是黃色的,是因為當中含有素,而尿色素是黃色的。
循環證明是套套邏輯,因此不能證明甚麼。
巨大的數字不一定能走向真理,卻可能犯下大錯。
當現實並不如自己所想時,為了避免心靈發生衝突,便會開始找理由,這是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這種心靈機制稱為合理化。
日本公司要求由最低層的職員開始發表意見,最後才輪到主管。這樣可以避免主管在其它人還未發言之前,就以表態的方式左右團體。
詐騙的六部分為:勸誘、誘因、誘餌、調包、壓力、遲滯。
虛張聲勢的字詞通常表示迴避問題。如不可否認、再簡單不過、理所當然、小學生都知道、大家都知道等等。
凡是試圖誘導出答案的問題,都是在迴避問題。如你不同意嗎?這種說法不對嗎?你不覺得這很有可能發生嗎?你不認為這想法合理嗎?
提出缺乏的理由或無法接受的假定,是在迴避問題。
若證據直接且不帶感情地關聯於系爭立場且支持該立場之結論,則該證據具有相關性。
未直接關聯於結論,或未支持結論的證據,是不相關的證據。
留意偏離主題的健全論證或有效論證。它們不相關。
對於帶有偏見、不乎資格或匿名的權威,不用太認真,因為它們並不相關。
單純的斷言不相關。
團體迷思、求同本能、流行的說法、虛假的理由、情感的訴諸、廣泛接受的信念以及所謂的常識通常都不相關。
模糊定義、語言混淆歧義和積非成是的錯誤定義不相關。
對整體為真的事,對整體的部分不一定為真。
反事實的陳述以及有關未來的陳述不相關。
適當的證據不僅必須與結論相關,還必須具有充分的數量、種類與重要性來支持結論。
心理解釋不是正當理由。
若精確、完美不可能辦到,則所謂的精確、完美無意義。
大多數電視與所有聳動片段都是簡化的片面揀選。
超義務傾向於質疑說話者為甚麼必須提出遠逾需要證明、斷言與陳述。